前不久Nature曾经发布过一个文章,
文章显示,在针对6300名博士的调查中,
有1/4的博士表示,如果再给一次机会,他们想重新选导师......
有49%的博士表示:他们每周与导师面对面时间不到一小时,平均1天交流不到9分钟......
研究生与导师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,
当代的研究生不光论文压力大,还极有可能受到来自导师方面的人际关系压力,
隔三差五的高校研究生自杀事件不知何时起已经司空见惯,
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,
如果和导师“对上了眼",那么,往后3年,甚至往后好多年,都可能将是如沐春风般顺利,
而如果和导师不对付,那么,研究生生涯将是“一片黑暗”,
不光内心会时时煎熬,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都会有重大影响。
所以说,选导师真的很重要!
距离2020年研究生考试还有1个月的时间,选导师这个问题离大家也不远了......
nature index:一张图教你选导师
有些人觉得选导师很简单,就是看看导师的履历、论文、项目等,然后顺便找学长学姐打探一下,差不多就可以了,
其实并不是的,你这样选出来的导师可能会很牛,但是不一定适合你,
你一定要搞清楚,选导师不是从导师出发,而是从自己出发,
你的性格适合怎样的导师?你对导师有怎样的期待?
有些导师可能是很好,但不一定适合你,
比如你想经常被指点辅导,但是你的导师喜欢“放养”,那必然就不太适合。
所以,来自哥本哈根的Carsten Lund Pedersen就提出了一个“导师矩阵”的概念,来帮助大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。
这张图长这样:
简单解释一下就是,这张图根据出版物数量和出版物影响力将导师分成了4种不同的类型,
分别是junior scholar、paper promoter、paper technician、rockstar scientist,
我们简单翻译下,大致就是初级学者型、论文生产型、论文创造型、摇滚明星型。
接下来,我们一一来看看这几种类型的导师。
首先是初级学者型导师:
特点:刚刚起步,文章较少,学术影响力不强,也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;
优点:可以提供自己同阶段的经验,由于年龄差距没有太大,不至于产生“代沟”,比较容易沟通一些,同事他/她自己的事业也在起步阶段,相对来说会更容易和你踏上“一条船”;
缺点:比较忙,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辅导你,如果你有远大的学术抱负,可能需要经验更丰富的导师。
第二种,论文生产型导师:
特点:一般是教授或者副教授,可能发了很多数量的论文,但是影响力一般,有丰富的论文经验。
优点:可以指导你更快发论文,论文发表周期缩短,可能会让你更快毕业。
缺点:这类导师一般发论文的节奏比较快,项目可能多但不是很大,没有太广泛的影响力,你的节奏可能也被push得比较快。
第三种,论文创造型导师
特征:重点在“创造”,跟第二种的生产论文不一样,他/她是在自己的领域精雕细琢,可能论文的数量较少,但在自己的领域内具较高的影响力。
优点: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内比较知名,研究方向比较成熟,可以知道你撰写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论文,重点传授他们撰写论文的各种独门秘诀。
缺点:可能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很难有突破,让你开辟新领域也不是不可能,另外就是可能针对不同类型期刊的论文发表建议会不太全面。
第四种,摇滚明星型导师
特点:不用说,就是全能型的,既是领域内大牛,又能丰富的教学经验,学术影响力极高的那种。
优点:也不用说,就是“师出名门”,被别人羡慕嫉妒恨。
缺点:也很明显,指导你的时间可能很少很少,外表光鲜,其实很多东西全靠自己摸索。
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最重要
如果你明白了上图那个矩阵背后所代表的含义,
那么你就可以将自己有意向的导师进行归类,同时,你也会更加清楚自己适合哪种类型的导师,
当然,没有人说仅仅通过一个导师就能改变自己未来的事业和人生方向,
我们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,我们需要懂不同的导师身上学到他们的优势。
总结下来就是:我们应该学会不要过分强调任何一个人的作用,
而是将每次相遇都视为潜在的学习机会,不断适应,不断进步。
参考文献:
Carsten Lund Pedersen, This simple tool shows you how to choose your mentors, natureindex, 28 August 2019.
生物女学霸,一个自称学霸其实很渣的生物汪,
努力将有趣的、有用的、有血有肉的科研那些事儿呈现给大家,
关注一个好不啦~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,请随意打赏。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